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跨越

——岳阳楼区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的启示


上图:东风湖乘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东风”蜕变成为城区新名片。 谢湘波 摄

下图:工作人员在岳阳融创环球中心指挥打桩机操作。龚 卓 摄

□记者 张小弓 通讯员 尹 萍

如何把传统产业转过来?把新兴产业引进来?把产业结构调过来?

转型之“问”的背后,是岳阳楼区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求解与思索。

近年来,岳阳楼区面对自身产业结构局限、周边竞争冲击,锚定产业转型,逐步打开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从一业独大到产业多元,从低端业态向高端业态转化。据统计,岳阳楼区的三类产业之比,已经由2015年的1:24.3:74.7,调整为如今的0.8:14.6:84.6,经济家底越来越厚实,“产业面孔”越来越多元,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

这样一条具有岳阳楼区特色的产业转型之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抢抓机遇才能快人一步。随着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自身发展意识等因素影响,岳阳楼区已基本没有一、二产业,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产业转型”成了该区躲不开也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2016年以来,面对棚户区改造、东风湖新区开发、交通建设大会战、三峡集团污水管网建设等历史机遇,该区乘势而上,提出要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建设辐射面积5000平方公里、辐射人口500万的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打造岳阳第三产业的核心增长极,确保经济实力始终处于全市第一方阵。

5年来,该区 按照“拆建并举、以建为主”的思路,共实施棚改项目72个,动迁居民2.8万户,腾地1.3万多亩,而且构筑起“外部配套成环、内部纵横成网”的大交通格局,畅通了岳阳楼区与沿江经济带、长岳经济带的进出大通道,为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主要素。

集中力量才能办成大事。5年来,全区上下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关键大事来抓,邀请浙江大学编制《岳阳楼区产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以规划换空间,以产业促发展。提出“一年转型打基础,三年转换见成效,五年转化上台阶”的产业转型思路,通过产业规划、棚改征拆、土地出让、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的一条龙模式,助推产业转型加速。

主动协调才能游刃有余。10多年前,岳阳市提出城市“东扩、西联、南延、北靠、中提”发展战略。岳阳楼区虽被定义为“中提”对象,但由于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自身发展意识不强等原因,区域发展逐渐被边缘化。

2015年城区十大棚户区改造启动,九大片区在岳阳楼区。

该区把主动汇报、高效对接摆在极端重要位置,营造了亲密无间、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

在市、区一体的特殊环境下,该区摆正市、区两级之间的关系,既要自主发力,更要借势借力,整合上下力量、内外资源,“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守住底线才能行稳致远。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本着对楼区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在抓征拆进度、抓产业落地、抓投资服务的同时,超前预判、超常防控风险。严格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操作,在大征拆、大投入、大发展的同时,没有给楼区发展留下包袱、留下隐患、留下遗憾。

保持定力才能久久为功。2015年以来,该区在产业转型上,通过“征拆一片、出让一片、建设一片”的循环往复,创新实施“一事一议”、以拆促签、司法助拆、公产公职公权配合、问题交办联席会等一系列好方法,严格落实“规划先行”“季度讲评”“周末定期调度”等好机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实现了产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跨越。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以高质量发展为帆,“岳阳楼区号”巨轮必将行稳致远,大有可为,创造更加精彩的产业转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