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岳阳最美创业人系列报道之三

“女掌门”田间玩起高科技


董敏芳田间查看农机运行情况。

□文/图 本报记者 侯 勇 通讯员 蒋 辰

育种机、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12月15日,岳阳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内,一台台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整齐地停放在一起,工作人员正维修保养着这些“铁牛”,为来年的下地做最后的休整。

“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些‘铁牛’,有了它们,农民不用下田、一个人就能种上千亩田,而且还能多赚钱!”作为这家合作社的“掌门人”,董敏芳自豪地说。

董敏芳老家在岳阳县莄口镇,这里是粮食生产大镇。在她眼里,农民种田日晒雨淋,极其辛苦。如何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事中解脱出来,还能致富?董敏芳开始琢磨这个事。

2013年,辞掉高管职务的董敏芳,凭着带富农村的理想,回到老家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并联合多名种粮大户创业成立合作社,将小田变大田,整合土地资源。

走进岳阳县莄口镇,看到的不是大小不一的“碎片田”,而是一大片的“整合田”。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董敏芳盘活了荒地,也让稻田耕作更为便利。

“土地整合后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这将大大提高耕种效率。”董敏芳看到了土地整合带来的潜力,逐步融资购进农业机械设备,推动当地农业机械化作业。从播种、催芽,到插秧和收割,“铁牛”完全代替了传统的镰刀和打谷机。她告诉记者,在一块约5分大小的田里,一台犁田机约10分钟就能犁完;把事先用塑料盘装好的秧苗放在插秧机后排上,4个“机械铁手”能自动从盘里“拿”出秧苗,插在田里。使用机械化插秧后,四、五个合作社成员一天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上百亩的插秧任务。

她说,现在机械化插秧,还增加了一项侧插施肥技术,主要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于秧苗侧位土壤中,这既节约劳动投入成本,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投入。

“农业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机械化。”董敏芳感慨地说,使用“水稻工厂化育秧”,每亩地能节省十几元的成本。如果农民全部改用侧插施肥技术,每亩可增加产量50公斤以上、增加效益超过140元。

如今,经过多年打拼的她,已经带领合作社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明星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土地4300多亩,为农户服务面积3万多亩,服务过的农民平均每亩增收300元以上。

人不下田,谷不落地。现代种植模式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种田乐”新感受。2018年,岳阳县筻口镇释迦寺村种粮大户付彦的160亩地,迎来了罕见丰收,出产的80多吨优质稻,让他增收了3万多元。

作为“岳阳最美创业人”,董敏芳关注的几乎全部关乎农村创业问题。“我未来的着力点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让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她说。

记者手记:创业岳阳、乐业巴陵。市人社部门致力培育的创业“沃土”,让像董敏芳一样的人愿意把资金和资源带回家乡,愿意在故土上勤耕细作创出一番事业。

他们是岳阳新农业领军者,带动了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凋敝乡村的复兴,提速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一个个原本落后的村镇崛起为新经济、新业态的创业高地,蓬勃生长的创业力量,让外来资源开始反哺农村社会,更开放的视野、更现代的观念使之在乡土上生根、萌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