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管理救助,对留守(困境)的未成年人提供关爱保护,对受迫害的妇女进行庇护照料

市救助管理站:用爱让城市更温暖


▲六一儿童节,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与留守儿童进行户外拓展活动

公式寒冬送温暖 救助工作人员开展夜间施救

文/图 本报记者 李 婷

在普通人眼里,救助管理站是一个陌生的机构,然而,在那些无法解决食宿又无亲无友投靠的流浪乞讨者心中,那里却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哪怕只作短暂停留,救助站也给了他们家一样的温暖和关怀。

岳阳市救助管理站位于岳阳市花园坡路259号,占地50亩,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长期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在市委、市政府、市民政局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主动救助”的工作原则,为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其他身陷困境的人员提供照料安置、医疗救治、教育安抚、护送返乡等救助服务。

在6月19日第七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开放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岳阳市救助管理站,全方位打探了这个城市“温暖之家”。

从“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的暖心救助,到跨越千里护送受助人员返乡;从“望闻问切”的传统寻亲方式,到互联网、人脸识别等智能寻亲手段……市救助管理站体贴入微、与时俱进的救助托底工作,充分彰显了岳阳这座城市的温度与胸怀。

城市驿站 流浪者的第二个“家”

6月16日,记者在市救助管理站看到,该站的工作人员正在细心地为受助人员洗头理发,一名刚理完头发的聋哑残疾对象,换上了救助管理站发放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据岳阳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站共接待和劝导流浪乞讨人员 3000人次,现有滞站人员20余人。为进一步做好救助服务工作,让受助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该站大力开展“关爱救助,传递温暖”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社会兜底职责牢牢地扛在了肩上。

对每个接受救助的流浪者,岳阳市救助站都会为他们做常规体检。近日,来自云南鲁甸县76岁的余大爷,焦急地告诉救助站工作人员,他治疗高血压的药已经吃完了。工作人员听后马上搀扶余大爷到站内医务室,医生给老人测量了血压,确诊后,立刻驱车到附近药店,为老人买回相同的降血压药。

余大爷感动不已:“你们和亲生子女一样好!”

甄别寻亲 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救助管理站为流浪人员寻亲的过程往往是非常曲折的,有的是零线索、有的是家庭地址查无此人,还有的根本没有身份信息……这些困难都需要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一一克服。

今年3月底,在湖南流浪了近3年的袁某被送到我市救助管理站。刚来救助管理站时,袁某总是用平江话碎碎念,除了少量的几个关键词,再说不出任何有用信息。

这使寻亲陷入僵局,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继续尝试与袁某沟通,“好在多问了一句,知道他家里有兄弟姐妹。”循着这条线索,终于找到其家人。

“寻亲工作除了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外,还要有一套望闻问切、听查寻辩的功夫。特别是帮助智障、痴呆等弱势群体寻找家人。”多年的寻亲工作,使得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甄别方法——准确把握窗口期、多看多听多聊、多方联系、协同核查等。

除了传统的寻亲模式, 去年12月份,市救助管理站还通过带人寻亲的方式,帮助在外流浪30多年的智障老人邱建设找到了娄底涟源老家的亲人。

特殊关爱 给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

“困境中的未成年人有别于孤儿,社会对其救助的方式相对落后。”据介绍,为严格落实省厅、市民政局关于儿童工作的各项部署,给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撑起“庇护伞”,2013年开始,市救助管理站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实践,积极探索具有岳阳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第一次见到丽丽时,救助站工作人员有些吃惊。登记簿上显示她仅13岁,却烫着大波浪,穿着吊带裙,涂着大红指甲油,衣着打扮过于成熟。

丽丽是临湘的一名留守儿童,她随朋友来岳阳被骗进了传销机构,后经公安机关解救送至救助管理站。经过10来天的心理疏导,她的心理状态逐渐好转,开始变得活泼,也愿意倾诉。4月份的时候,丽丽回到家乡。

事实上,像丽丽这样在救助管理站得到庇护、打开心结的孩子,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近年来,该中心已帮扶过未成年人近百人。

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截止到今年4月底,我市共有留守儿童33290人,困境儿童5127人。在全国村居儿童主任(乡镇督导员)管理系统中,完成了全市每个乡镇1名督导员,每个村居1名儿童主任的实名录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正在全面构建。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救助管理站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工作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对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排查摸底,有效遏制了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事件。由此带来的一个好现象是,岳阳街面基本上看不到流浪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