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李新民:

坚守53年 难以割舍的 缝纫情结


本报讯(记者 仇玉姣)裁缝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据宋代周辉《清波杂志》所记,裁缝,排在三十六行的第三位,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革、创新,逐步演化成了今天品种繁多、款式新颖、独特精细的时装艺术。

民间有谚“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对一个裁缝来说,有门好手艺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无论走到哪儿,凭这门手艺就能养家糊口。如今,裁缝手艺人越来越少,市区也只有零星的几家老裁缝店还依旧坚守着。

现年68岁的李新民,是一位老裁缝,在岳阳楼区五里牌街道办事处古井社区琴棋巷开了一家缝纫店。这家店只有十几个平方,方圆几里的居民都愿意来他店里。李爹的手法非常麻利娴熟,价格公道,六七年不涨价。

缝制一件衣服,有量体、裁剪、缝纫、熨烫、试样等好几个步骤。这些对李爹而言,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哒哒哒……”李爹脚踩在缝纫机上,手推动着布料,尽情享受着做衣服的过程。在这样的“哒哒”声中,时光也跟着慢慢变老。李爹回忆道,自15岁时跟着父亲学做衣服,到现在已经做了53年。

为何能坚持这么久?李爹笑着回答:“因为本身就爱好做衣服,而且做这一行不是很累,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作为裁缝还可以帮助周围邻居解决问题,自己也很开心。”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是很多手艺人一生的写照。而时光更替,很多老手艺在走向没落,又让人生出一些心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辈人记忆里,裁缝店备受人们的尊重,也最离不开它。那时候,每家每户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新年,这样爸爸妈妈就会领着自己去裁缝店挑选喜欢的布料喜欢的颜色做新的衣服,别提有多开心!而现如今,谁还把缝纫机当个宝呢?

或许和其他老行当一样,老裁缝也可能退出历史舞台。但做了大半辈子的裁缝,这份感情难以割舍。李爹说只要身体允许,他还是会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