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


傍晚,龙舟比赛观赏亭显得异常宁静

音乐剧《屈原》在屈子文化园首演

开幕式上的演员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彭宏伟摄

取圣水仪式 记者 刘克宏 摄

龙舟下水前为龙头点睛

粽子大胃王比拼

包粽子比赛现场

神奇的端午祭祀文化

现场再现

庄重肃穆的祭屈大典

随着开场舞《楚风》结束,在牛角号声中,祭屈大典开始。

与往年在屈子神像前举行祭屈仪式不同的是,今年祭屈大典被搬到了开幕式上。除了庄重神秘的仪式感之外,更多了几分画面上的美轮美奂。

随着通赞、引赞、执事、主祭人、仪仗队上台就位,通赞宣:鼓鸣《三通鼓》。鼓鸣毕,引赞宣“跳迎神舞”,迎神雅乐响起。所设咸备,祭者就位,恭读祭文。尔后行三献礼。

三献分三步,分别为初献、亚献、终献。初献为俯首、敬香;亚献为俯首、献花;终献为俯首、奠酒。

2009年2月,屈子祠祭屈大典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祭屈大典再现古代祭祀场景,缅怀屈原的崇高爱国精神,感受其不朽人格魅力。

200岁的汨罗“龙神”

来到现场

开幕式上,由4名水手抬上来的一尊龙头,它来自汨罗民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汨罗最古老的龙头,被尊为“龙神”。据说龙神离不开圣水,圣水注入了龙头以后,龙头会更加具有灵气和生机。

何为圣水?圣水从哪里来?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美丽神秘的传说。相传屈原的女儿女媭为了怀念父亲,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清晨,她都会驾一叶小舟来到父亲当年乘龙而去的地方取下汨罗江水,再回到屈子祠供奉在屈子的神位前,以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同时也为汨罗江两岸百姓祈福。每年端午龙舟下水前,当地老百姓都会把圣水倒入龙头,以佑平安吉祥。

取圣水仪式过程包括,请圣女、取圣水,将圣水向龙头注入。

相传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父走时,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从此,沧浪之水四个字因为其饱含了进取与退缩的人生哲理,而流传千年。所以,取圣水仪式上表演了祭祀舞蹈《沧浪之水》。

取圣水祭祀活动,也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更是对广大百姓的祈祷和祝福,祈盼汨罗江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诗意之旅

“更有清流是汨罗”文学采风团走进汨罗

6月6日至7日,“更有清流是汨罗”文学采风团(第二季)走进汨罗,来自《诗刊》社、湖南省作协、岳阳市作协40余名诗人和作家沿着汨罗江,拜谒屈原、杜甫,寻根诗宗诗圣,开启诗意之旅。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化的传承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在屈子文化园,采风团一行参观了屈子祠、屈子书院,观摩祭龙头、取圣水仪式,观摩民间龙舟赛,出席“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新闻发布会和汨罗端午诗会颁奖仪式,并观看《屈原》音乐剧首演,感受汨罗厚重的文化底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署名的诗人,诗歌无论是广阔性还是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是非常罕见的。”《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说,汨罗举办诗歌周活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梳理中国诗歌的源头。他觉得中国诗人到了这里就可以重温诗歌的初心,知道诗歌是关于美的追求,是对正义的坚持,这对诗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学习。

“年轻的时候/来汨罗江/看一个/死在河流中也要维持秩序的诗人/欢快的龙舟/追逐忧郁的小鱼/秋天,离我很远…”行走于汨罗江畔,在这屈子行吟之地,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丘陵有感而发。

“汨罗也算是我的家乡,我的母亲是岳阳人,到了这里,感觉格外亲切。”在长乐镇,行走于古镇老街,品完热气腾腾的甜酒,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说,汨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圣地,也是文化记忆的一个起源,这里的点点滴滴,他都能找到灵感。

“这次来汨罗的时间很短,但对汨罗印象深刻,感到汨罗山青水秀,文化底蕴深厚,超乎我的想象。”诗人宁明表示。

两天时间内,采风团一行还采风汨罗神鼎山、长乐、八景、平江杜甫墓,并前往洞庭观潮,寻找诗意的灵感。

据了解,2020年,汨罗与世界有个“三年之约”,将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活动,“更有清流是汨罗”文学采风系列活动是其重要组成和前期预热。去年汨罗已成功举办第一季文学采风活动,今年的采风活动由中国作协指导,诗刊杂志社、湖南省作家协会,汨罗市委、市政府主办。

欧阳林 杨 志